由我2011 年尾第一次接觸至今,相信我來來回回看過上百次,巔峰時期更是每逢週末要看兩回才滿足。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時已至此依然感覺異常完美……電影中每個意思隱喻、鏡頭畫面處理、情感流露、大綱細節均恰到好處甚至達到「極致昇華」
同時假若想探討精神疾病發展過程,本片絕對是不二之選、入門級別電影。
普遍來說,每部電影都會有一個「失衡過程」尤其是處理《黑天鵝》這裡探討多個人類情感、精神疾病心路歷程等等。
讓我們先來作一個非常快速的懶人包介紹故事大綱:
美國心理驚悚及恐怖電影,由著名超現實、聳人聽聞且令人不安等電影的導演 Darren Aronofsky 執導
以及由荷里活著名演員 Natalie Portman、Vincent Cassel、Mila Kunis 等主演電影故事以紐約一個著名芭蕾舞蹈團即將演出柴可夫斯基《天鵝湖》劇目為背景,
由於舞團一直盈利每況越下,加上舞團的首席芭蕾舞蹈員Beth MacIntyre 已達一般舞蹈員生涯息影年紀
因此舞蹈團需要一位新星來表演這套著名劇目。
可這並一齣《天鵝湖》並非一般舞蹈員可駕馭,這位新星需同時能飾演天真單純並且脆弱的白天鵝以及黑暗且性感的黑天鵝。
各位芭蕾舞表演者立即進入一場選角戰爭,各人爾虞我詐。
幸運的是猶如白天鵝化身的主角Nina Sayers 以「輕輕一咬」成功令導演 Thomas Leroy 感受到一絲「黑天鵝」從而當選。可這一場心理折磨及精神崩潰風波的開端,Nina 是毫無懸念能「完美」演繹白天鵝部分,
卻無論如何「努力」彩排亦不能散發出黑天鵝的氣質。
新加入的 Lily 為人爽朗開放、輕鬆自然等氣質完全體現出黑天鵝角色。
令Nina 發現自己需要競爭,令身、心、靈均承受巨大壓力,使她不堪重負
導致她在現實中對自己的脆弱失去控制,並一步一步陷入生活的噩夢之中,
最終為此舉目「完美地」奉獻自己。
這部電影,坦白來說涵蓋各種沈重且意味深長的概念,如精神心裡問題、「女承母業」、成長環境、
芭蕾舞蹈行業的陰暗面及活躍期(其實這也是其他運動員、表演者經常面臨的掙扎)、情慾放縱、完美主義等。
這一次,先來訴說關於主角Nina Sayer 人物性格的失衡,如何將一個脆弱的溫室小花推向深淵。
----------------------------------以下即將嚴重劇透及較多對角色精神分析----------------------------------
(1) 自身性格
Nina 甜美、乖巧、美麗,同時亦身為紐約著名芭蕾舞團名伶,可惜的是從小到大受母親溫室照顧之下,性格壓抑、自律、追求完美,
同時容易過度譴責自己而產生高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其性格養成基本上可從母親態度窺知。
從電影多個位置看到母親過去也是芭蕾舞者,她是意外懷上了NINA 從而被逼放棄跳芭蕾舞,
因此所以把全部的夢想都寄託在NINA 身上。
NINA 就是她「實現青春時未完成夢想」的希望。
NINA 原生家庭環境非常保守、被強烈控制、嚴厲且批判性的言語教育環境底下 (Emotional Blackmail) 成長,導致她基本上沒法自己「作主」甚至「照顧」自己(基本出門前穿毛衣、滿滿的早餐、弄芭蕾舞鞋、打給芭蕾舞團投訴導演太HARSH、發現NINA 還有焦慮小動作即時剪手指甲並拿出遮瑕膏掩蓋等等)很多女生基本要有的態度與生活都被壓抑,明明經已是成年人卻活得像 Little Princess
故事裡最好的情緒勒索例子:當NINA 宣布成為Swan Queen 當天,媽媽買了超高熱量的草莓香草蛋糕慶祝,但身為著名芭蕾舞團名伶且新一代首席芭蕾舞蹈員,Nina 怎麼能吃如此高熱量的甜品?她只是輕輕並婉轉拒絕媽媽,媽媽隨即180度大變臉;
因此,可見NINA 生活基本上是完全被控制、嚴格管教,媽媽說什麼就做什麼,跳芭蕾舞的起點也是。(很懷疑其實NINA 自己真心熱愛芭蕾舞嗎?)另外,Nina 的房間甚至沒有門鎖,毫無隱私可言;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她會去垃圾回收間拿那根鐵棒,之後用作抵住房門。而且每當與母親相處,抑壓更加顯眼、令人不安
Nina媽媽的房間更是「恐怖」,充滿自己的畫像以及她腦海幻想最美好的NINA(或是一堆她自己沒法實現的情節),無形中顯示她是一個多麼自戀同時病態。很記得電影中段媽媽說過一句
"Good. I just don’t want you to make the same mistake I did.....I just mean as far as my career was concerned.....The one I gave up to have you."
因此,其實我們從此得知,Nina的情緒狀態猶如一顆未被引發的炸彈。
(2) 認同危機: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Surprise yourself so you can surprise the audience. Transcendence!” - Thomas Leroy
性格以後,Nina 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她成功得到的SWAN QUEEN,如何將角色「完美地」詮釋。
性格如白天鵝般脆弱,甚至懦弱,但同時卻過分「循規蹈矩」地渴望每一步都「像機械人完美」
因此,詮釋不到黑天鵝角色的精髓是她事業上一大打擊和挑戰,
亦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的關卡;
“In four years, every time you dance, I see you obsess getting each and every move perfectly right.
But I never see you lose yourself. Ever. All the discipline, for what?” - Thomas leroy“I just want to be perfect” - Nina SAYERS
從裡層的概念而言,本來性格已經猶如白天鵝般脆弱易碎,
她還不經意將自身情感經歷透射到其角色脈絡裡,渴
望被愛、成為唯一、然後逐漸蔓延開去的嫉妒心都越來越激烈。
來自San Francisco 的舞者Lily,煞有介事出現在舞團,
而她卻是身為黑天鵝的理想形象 (說清楚是Nina 投射認定而非Lily 真的是黑天鵝的化身),
lily 擁有Nina 所渴望卻沒有的自由、灑脫、充滿性魅力,甚至帶有一點點「壞女孩」形象(到酒吧喝酒變吃下精神藥物)。
有一種說法是Nina「入戲太深」,「入戲」多半是來自部分與角色共通的情緒經驗,
使得詮釋的過程為了完全進入角色,挖掘更多角色與自身的連結,
之後甚至因漸漸畫不清自我在現實與戲中的區別,
也將本來不相同的本質透過重新解讀、詮釋而合而為一,
最後招致與《天鵝湖》故事一樣的生命結局。
(3) 情慾解放
承接上一個論點,新晉舞者Lily 是使Nina 內在失衡的關鍵的存在。就表面而言,她優秀且直接威脅Nina 首席地位的,擁有詮釋黑天鵝的天生氣質。再正式綵排的一天nina 遲到,thomas 立刻找lily 當替身,然後到最終在公演前成為自己的undercover,令她完全陷入這個精神危機裡。
可是,當我們更深層去思考,lily 其實是Nina強烈嚮往的理想「我」,同時又挑動著她情慾的神經(多年以来被抑壓且沒嘗試過的激情及自由),挑戰她幾十年來所壓抑的自我。或者可以說,在Nina 的內心確實潛藏一隻長久以來被保守環境與高壓表演事業所壓抑的「黑天鵝」,直到在舞蹈團遇見了Lily,最終一觸即發,完全地解禁。
(4) 對前輩及多人的崇拜
舞團的首席芭蕾舞蹈員Beth MacIntyre 已達一般舞蹈員生涯息影年紀,儘管Beth 被所有年輕一輩恥笑(年紀在這行業的確是一把屠刀),但卻無阻NINA 對她猶如「寓言」、「偶像」般的崇拜及仰慕。可是這位將要被淘汰的芭蕾皇后卻對Nina 產生極之不滿的情緒,絲毫沒有顧及Nina 是她小粉絲(要被淘汰了,這都變得不重要了)最後Beth 為抗議而自毀雙腿(芭蕾舞者雙腿猶如生命,儘管被淘汰也一樣)這時候的Thomas 額外給予Nina 更多關心及照顧,而重點是,某程度上這也算是導演Thomas 的一個小小「詭計」獲取Nina 信任,就像當初哄著Beth 一樣稱呼她為 “Little Princess” (真的是一個很會了撩妹的男人)並告訴Nina, Beth只所以能夠達致「完美」全因為她的「不穩定」亦令Nina 偷走Beth 的私人物品渴望藉此變成對方。同時Beth 被拋棄後一切的暗黑性格行為與Nina 形成極為明顯的對比。而這個循環則在Lily 出現並開始令Nina 感到 Swan Queen 位置不保時再一次出現。
** 其實荷李活上以此為故事大綱的故事應該也有上萬齣,”All About Eve” 則是另一部經典之作
與Thomas,舞團導演,的關係上,Nina 明顯渴望以「女性」身份引起他注意
(大膽塗上顏色鮮豔的唇膏並稍微引誘)
另外Thomas 亦有借詮釋角色為理由,在彩排時挑逗引起Nina 內心黑天鵝的慾望,
並且自私地借助NINA 對他的依賴而令她臣服他權威之下,雖並非刻意(很多亦可能是ninA 自己幻想)
將NINA 及LILY 相提並論:一,想NINA 受到威脅而發揮小宇宙;二,則是為他自己的事業及舞團作出商業考慮
而他一切行為,無疑令這位單純的小公主,變成劇目裡狂野、性感、充滿魅力的黑天鵝,亦是其中一項令她無法走回頭路的致命傷之一。
------------------------------------------
(1) 故事前半
一步一步堆砌Nina所處的壓力,令人屏息喘不過氣。
無意識重複抓背是她逐漸惡化的焦慮表徵。
臨床上可見例如拔毛症是較常見不太造成生活嚴重影響的
如啃指甲等反覆性行為都可能是焦慮情緒的反應。
較為敏感、易焦慮型的性格,也容易對於細節做過多的解讀,令本來已經變態的性格帶到另一個層次。舞
蹈團總監曾經告訴 Nina,由於新Swan Queen 必須同時飾演白天鵝和黑天鵝,但Nina 卻不具有跳黑天鵝的能力。
傷心的她在即將要被迫退休的前芭蕾舞首席Beth 的化妝間偷了口紅,渴望能夠藉此成為她。
但慢慢在回家一路上,出現許多小幻覺,可以看出其實她的精神狀況一直都沒有很穩定。
獲得角色後衝入廁所卻發現口紅寫著Whore。
本來會以為是她得罪的團員寫的,可是想想搞不好是她自己寫的也不一定。
個性善良的Nina 對於弱肉強食和爬到人家頭頂生存這種事可以說是排斥至極,她一直避免做這些事,卻又不得不做。前任首席舞蹈者Beth 被逼退休,換上NINA,令她自身感到一份「用完即棄」的難受(其實大多舞蹈員或演藝生涯的人士都有相同情況)BETH 之後陷入瘋狂狀態,對Nina 說了很多難聽的話,並誓言送Thomas 一份大禮,最後更意外地毀掉了雙腳,這一個打擊令Nina 擔心接下來會不會必須走到那個地步,因為,她就是THomas leroy 的新一任 “Liittle princess”
渴望被鎂光燈照射、渴望保持純真但卻擁有無限的潛意識內在情緒正等待爆發,在高壓且負面情緒下,多半可理解她性格及人生,只是一步步朝向負面發展。
(2) 中期Nina的樣子
開始看到虛實難分的畫面,Nina會不斷不自覺的抓自己到流血、在鏡子中看見可怕的景象,開始對於導演和其他演員對她的情感或信任產生懷疑
開始懷疑Lily別有企圖,聽見細碎的笑聲認為團員都等著看她笑話,同時認為母親從不認可她的能力。在現實的臨床上,妄想症多半從這樣細碎的偏離解讀開始慢慢累積成對整個外界的扭曲認知。 亦幻覺看見Beth 在病房裡自相殘殺的畫面、lily 成為她的替身,把nina 從中期程度推進到後期極端狀態、精神崩潰的她
(3) 後期:公演前一晚的放縱之夜
壓垮Nina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整個故事最重要的轉捩點。藥物使用對精神疾病的誘發一直是有許多研究專注的議題。在藥物發作的過程中會產生急性幻覺、譫妄、認知功能短暫失功能等則是可以確定的。
透過藥物使用的橋段,誘發的Nina釋放出她壓抑已久已蠢蠢欲動的渴望母親的闖入也許對於角色所處極端恐懼與焦慮的困境有增色效果;她看到母親房間裡全部都正在親暱且「勒贖」認識呼喚她、看到lily 跟演員們發生關係背叛她、更產生肩膀上看到猶如蛻變般萌生羽翼、雙腿曲折成為天鵝的種種幻覺。邏輯上這是她個人內心的「黑天鵝」大爆發--那個她被強烈吸引或甚至渴望自己成為的形象,透過虛實難辨的性幻想完全無防備地展翼準備展翅。
到醒來之後她母親告訴她call sick 第一天公演臨場不能出席,這更是雪上加霜令NINA 對世界的大爆發:有如連母親都背叛她。
"What happened to my sweet girl, huh?" - Erica Sayers
"She’s gone!" - Nina Sayers
"Nina! Nina, No, please! You’re not well!" - Erica Sayers
"Let go of me!" - Nina Sayers
"You can’t handle this!" - Erica Sayers
"I can’t? I’m the Swan Queen! You’re the one who never left the Corps." - Nina Sayers
(4) 最後蛻變
打翻了情慾渴望、嫉妒與強烈的反抗情緒,打亂了要務行程,又在帶著未整理情緒趕到預演現場,使她終於來到崩潰邊緣。氣場變得異常強壯、蓋過原本一直壓到她的Lily 及Thomas。
可惜白天鵝部分皆因自己的幻覺從而犯了一步之錯。其實這一刻蠻是一份神來之筆。一直只為詮釋黑天鵝而困擾的NINA,卻竟然將白天鵝部分出錯,加深的自我譴責與演出壓力,將她的「完美主義」之夢、強迫症統統打碎。亦是這一個高潮將她直接推向帶至絕境,《天鵝湖結局》-死亡。
幻覺令她誤以為鏡中的自己是Lily,強烈恐懼臨場換角的情緒激發下終於迫使她奮起對抗心魔,刺死自己幻想出來要替換她角色的Lily。就如Thomas 早已告誡他:「要明白從來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終究是自己」她無意識地刺死那個阻擋成魔的自己,然後終究成魔,徹底成為「黑天鵝」。
這也同時象徵性她終於成功蛻變、引領她至令人驚嘆完美的黑天鵝靈魂中。
不再脆弱溫婉的NINA 成為一個懂得誘惑王子及觀眾的黑天鵝。
她,充滿力量、無限發放女性魅力、一顰一笑都已未有刻意,只有自然流露,
她的每一走一跳都在感受觀眾的掌聲,
感受「完美地昇華」的自我。
她,成功了
然而當她結束黑天鵝的橋段,要回來面對原本的自己,準備好裝束完成白天鵝結尾時,
才驚訝發現自己早已殺死了舊的自己,原本的NINA 已經沒有了。
呼應般地拖著瀕死的身軀登上舞台,昇華地完成最後「完美結局」,
讓那個蛻變前的自己和這個角色一起死亡。
最後故事結束在幕拉起之後,大家圍觀,導演不捨地肯定了她的完美演出。
Nina一臉滿意的說 ”I felt it, I was prefect” 如夢似幻的注視著強烈的鎂光燈。
她,成功了,「完美地完成」這項創舉,自我昇華,再沒有規限。但同時間,
將舊有的自己刺死,第一次同時亦是最後一次的「完美演出」。
這套電影演活了追求完美的「不瘋魔不成活 」,這套電影先不談拍攝技巧、美感、選角、演技等分析,但也完美地將人類的精神層面極致發揮,了解到其寬廣的可塑性,這部作品最驚豔之處莫過於「對外界的抽象詮釋」以具體的畫面和情節作詳盡的詮釋。虛與實在畫面呈現和劇情推進上都和諧地交融,每一個被大眾認為發病時看似戲劇化的精神疾病,其實都是各位患者日常生活中經歷,並一步一步漸漸崩解的畫面。
----------------------------------------------------------------------------------------
Darren Aronofsky 成功將黑天鵝打造成一齣奧斯卡得獎電影,同時內裡的種種元素令此電影成為一份2010s 的傑出藝術品
這齣電影的中心思想為「完美主義」,看到女主角渴望透過一直被剝削的性愛、情慾、自戀等過程中達致完美,
從而將內心的「自我」(EGO) 殺死,被一種超越自我甚至神化的階段去取替
猶如像NINA 的完美主義者,她把黑天鵝的誘人帶到了堅定、扭曲、內在「提昇」的水平。
絕對要感嘆一下人類不完美的心理是可以如此恐怖。
好吧,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都會在想:「值得嗎?」「值得為追求『完美』而奉上自己生命嗎?」
可能對於不少人覺得,這樣很愚蠢,為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而患上精神病並死亡。
但相信擁有「焦慮症」、「強迫症」等患者,應該會認為這是他們最想要獲得的結局。
我膽敢說,對這類型人士,內心必定同樣渴望如此完美無悔的人生。其實成為黑天鵝看似黑暗、壞透了、有病,
但某程度上,這才是人類正正獲得蛻變和昇華的象徵。
我擁有如此完美的一刻就像NIna 最後望向鎂光燈下說「I felt it」 的畫面。
雖然並非一個最理想的結局,但對於當下的Nina,應該是最完美的結局
<Transcendance> (2013) Installation
----------------------------------------------------------------------------------------
最後一節小延伸:
想多探討一下「完美主義」這一個話題。
我相信說起「完美」
應該有不少人好像我一樣會說自己擁有「完美主義」特徵,因為聽起來好像比較高尚、是優點似的。但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完美主義並非你所想的如此「優美」,反而容易令自己走得更慢?
你知道嗎,你採取十足的防禦姿態、你會「傲慢」(為你會以別人的失敗為樂,盡管它跟你完全沒關係)、你會偏愛「色欲/慾」「例如你會偷偷懷念上學的美好時光)、你亦可能會暴食(依賴物件的一種特質,傾向難以向別人敞開心扉的表現)。
完美主義,其實埋藏着心理問題如強迫症、焦慮症,嚴重甚至負抑鬱症等等
正因為你渴望成為完美,往往中間你所經歷的心情、情緒、事件、思想,都不能令你昇華。
儘管你能「控制」至完美,但其實你,都只會害怕了自己,你的心態都不能達到昇華階段。
有看過黑天鵝的觀眾想必一定明白完美主義所帶來的痛苦。
這部電影講述一名芭蕾舞蹈者NINA 想要駕馭新一季舞蹈團的SWAN LAKE 女主角,同時成為白天鵝和黑天鵝。
可惜性格柔弱的她,雖然能充分表現白天鵝覺得,但始終新加入的LILY 比較合適。
偶然機會下,舞蹈團總監讓NINA 當上首席舞蹈家,
但後來想要達到「完美」的經歷,卻令她走上不歸路。
NINA 曾說過:「I JUST WANT TO BE PERFECT.」
劇中舞蹈團總監 THOMAS LEROY:「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BUT ALSO LETTING GO. THE ONLY PERSON STANDING IN YOUR WAY IS YOU! LET IT GO! SURPRISE YOURSELF, SO YOU CAN SURPRISE THE AUDIENCE. TRANSCENDENCE!」
這段節錄看似簡單字句,卻意味深長。
完美不會讓你變得快樂或幸福要達到完美並非全靠「控制」及捉緊。
要學會放下,要學會讓事情走上自然的軌道;
如果你想變得完美的話,你一定要經過不完美的階段。
你要學會接受自己、接受世界、接受不完美的一切,就是完美的一部分,
然後你就可以昇華了。
著實某程度上,如果Nina 性格、成長背景及與母親關係如此惡劣,
其實她有可能達致黑白同體,有能力不用走上精神崩潰且賠上生命之下
遊走於黑暗面與光明面之中。看完這部電影以及主角的深入分析,Nina 的情況其實並非罕見,但也並非唯一之路。
回到現實世界中,其實大家細心試想一下,
每個人,難道不是也有兩面、甚至三四五個面嗎?
只不過如何遊走、如何好好運用「各個自己」可能也是生命中重要課題。